新闻资讯
风电塔筒病害与智能监测:安全防线的科技守护
2025 / 09 / 24

风电混塔的“黄金时代

 风能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。目前,风力发电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已成为世界第一,截至2024年底达520.68GW(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---国家能源局)。未来,为达成“双碳”目标,“十四五”规划以及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,要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,大力提升风电发电规模,增加风电基地建设,由此中国风电行业将再次迎来一波快速发展。

塔筒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支撑结构,其核心作用在于支撑机舱与风轮,确保风轮始终处于最佳迎风位置。同时,塔筒还需承受机组运行中的动态载荷(如摆动与振动)保障整机的运行安全与结构稳定。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向大容量、高塔筒方向快速发展,塔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当前,在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,单机容量不断提升,驱动塔筒高度持续攀升,相应的结构安全要求也更加严格。然而,塔筒高度的增加使得单纯依靠人工检测的难度显著增大,日常维护日益成为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。

一、风电塔筒常见损伤原因

1.安装与维护缺陷: 安装过程中螺栓连接不当、表面处理不足、受力不均等施工缺陷,易引发局部应力集中、腐蚀或裂纹萌生。

2.机械结构问题:

螺栓连接失效: 高强连接螺栓发生疲劳断裂,极端情况下可导致倒塔事故。

结构强度不足: 设计或选材不当,导致塔筒在长期载荷下发生结构失效。

3.环境载荷作用: 

极端天气(如强风、暴雨)可能诱发塔筒共振或涡激共振,显著加速结构疲劳损伤进程。

4.环境腐蚀侵蚀: 

长期暴露于潮湿环境(尤其沿海地区),易遭受氯离子腐蚀及微生物腐蚀(生物腐蚀),导致防腐涂层失效、基材暴露,加速结构老化与强度退化。

二、塔筒常见病害类型与监测方案

1.塔顶区域(法兰连接处)

常见病害:

法兰连接焊缝疲劳裂纹;高强螺栓预紧力衰减。

监测内容:

裂纹萌生位置与扩展速率;应力集中系数变化;螺栓轴向力损失率;法兰面接触压力分布。

涉及传感器:

分布式光纤传感;超声相控阵检测;压电陶瓷垫片传感器。

2.筒身主体

常见病害:

筒体环向裂纹;筒体纵向裂纹;涡激振动;混凝土塔筒预应力损失;基体腐蚀损伤。

监测内容:

锁定风速区间(8-12m/s);振动幅值/频率耦合特征;界面相对位移(纳米级);剪力传递效率。

涉及传感器:

加速度传感器;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;纳米级光栅位移传感器。

3.塔筒外表面

常见病害:

防腐涂层劣化/失效;外部防护层损伤。

监测内容:

裂纹萌生位置与扩展速率;应力集中系数变化。

涉及传感器:

分布式光纤传感;超声相控阵检测。

4.基础与过渡段

常见病害:

塔筒的基础不均匀沉降,导致塔筒倾斜或附加应力。

监测内容:

差异沉降量;沉降速率与荷载关系。

涉及传感器:

静力水准仪;倾角传感器阵列。

若此类病害未能得到及时监测与有效治理,将导致严重后果:

结构性能加速退化: 持续的损伤累积将显著削弱塔筒的结构完整性与承载能力,导致其疲劳寿命大幅折减。

重大安全事故风险: 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塔筒局部屈曲、整体倾覆等灾难性倒塌事故,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与安全威胁。

2021 年12月18 日,黑龙江某风电场 18 号风机倒塔事故

2023年7月29日,某公司下的板桥集风电场项目,正在试运过程中的F12风机发生倒塌

2023年11月6日,新疆某风电项目发生倒塔事故

2024年1月,河南某风电场一台风电机组运行中发生倒塔事故

2024年9月5日,湖南某区风机混凝土塔筒在吊装施工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事故

三、智能监测的优势

采用“数据感知-数据传输-数据分析-决策预警”的闭环流程,实现对风电塔筒结构健康状态的全生命周期监测。

①从数据采集到决策预警,无需人工干预,可100%满足GB/T 37697与能源局监管要求;

②监测数据自动生成符合GB/T 37697的月报,可直接用于安全评估;

③较人工检测精度更高、时效性更好,大大减少日常巡检成本,且能尽早规避病害带来的更大的经济损失。

4.智能监测是风电安全的基石

在风电产业迈向超大型机组的时代,塔筒结构健康已从"辅助运维项"升级为核心安全命脉。智能监测系统通过"感知-诊断-决策"闭环,将事故防御关口前置至隐性损伤阶段,从根本上避免灾难性失效。其价值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实现风电场 "零倒塔、零伤亡"安全目标的战略支撑,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确定性保障。